岁月从不曾停下它的脚步,因此,“今后该怎么走?”也是我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思考了一段时间,我想是时候将它整理一番。这一篇就让我好好儿的省思过去,并且为未来拟一个蓝图,或者是让自己有个努力的大方向。除此之外,我也试着为自己的散文定位,为什么写?该怎么写?或许历经时间的洗礼,思想会有些变动,没事儿,等到了那个时候再重新定位。不过,核心的东西应该是不会变的。 从小到大不断地和“长大想干嘛呢?”这句话打交道。同样的一个问题,我想我给过千百种答案。也不是回答得不诚恳,回答的当儿真的觉得那个梦想还蛮适合我的,只是日后发现了更有趣的梦想或者觉得那个梦想不切实际而忘了。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诶?你不是说以后想当XXX?现在怎么读XXX?”可是,无论我多努力地往记忆里搜寻那个梦想的由来却压根儿想不起来我说过什么。不过,有的梦想会在你不知不觉当中牵引你向它靠近。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写作是其中之一个。 初到英国自我介绍的时候,总得附上我为何转系的故事。其实自己也很怀疑,如果这个是我真正关心并且会往这方面发展的领域,为什么几年前都没料到呢?甚至还到北京绕了一圈念了一个不相干的科系。虽说前者是我的兴趣所在,后者却是我日夜担忧的一块。怎么说都还是中国文学和社会科学差距很大。神奇的是,一个学期下来,当我不断地接受知识不断地思考的时候,逐渐觉得它们其实很近。 回想以前在中国文学史的课上,听到:“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很惊讶古人赋予文学的高度。在阅读一些中国文学赏析的时候,写得再浪漫的诗词也可以说成是君臣爱国关系。好像只要跟“爱国”扯上关系,文章才会变得有价值。中国文学很美,美得让人着迷。柔情似水的中国文学配上爱国主题,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不禁让我感到困惑。难道一切感悟都由爱国而生? 目前据我所了解的社会科学就是一门非常关心各种社会现象的科目。对任何政策任何想法任何现象都持批判性思维,提出对策之后,又有学者提出质疑。很多时候难免会放大隐忧,在现实以及推测之间难以拿捏。总的来说,它所涉及的活动就是长期观察社会而进行批判。领悟这一点的当儿,忽然发现它和中国文学很像。鲁迅的短篇小说不也是在批判社会现象?诸子百家的散文不就是在为君王提供治国的对策?他们之所以“不朽”,我想是因为他们文章所表达的关心、担忧和批判。 旅行对我来说是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最长的旅行长达四年——北京,最短的旅行可以是一个下午。旅行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了特定的事,看到特定的风景,遇上特定的天气,碰到特定的人,有特定的感想。既然是特定的,就值得记录。阅读一篇有关游记的论文,说早期的游记以及驻地记者所提供的新闻是非常模糊划不清界线的。早期的游记在某种意义上也关心当时的社会。因此,无论哪种文体,都要有所关心。 当然旅游所进行的活动还包括了看风景、尝尝地道美食、遇到了什么人、和同行的人共度好时光等等。构成一个旅程的元素很多。都写进文章里的话,就实在太多了,没有重点,甚至会有变成古代女人缠脚布的危险。怎么挑内容呢?我想,就让时间筛选内容,让思绪沉淀。因此,热辣烫手不会是我的风格。写起来或许更像是回忆录。我中文系半途出家,社会科学尚在初学者的阶段。要写出好的文章还有一段很长很远的崎岖路要走。可是我期待铁杵磨成针的那一刻。愿在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杯又一杯温热香醇且耐人寻味的咖啡。 “A part of us ‘does not return’ from the journey, and it is this part that obliges us to write.”Quote from “Pour une litterature voyageuse” ❀ 我 拎 着 纸 笔 到 2011 年 旅 行 去 ❀ 备注:部落格快三个月大了,感谢朋友们家人的支持,还有那些虽然没留下足迹却默默关注的人。为了让它更好,不少人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珍贵的意见。其中就有人说文章有点儿太长,不一定有时间读。可是若没有一定的长度的话,又没办法清楚交代我的想法。有的人说希望看到更多的图片。也有人说太多图片会让人分心。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希望大家喜欢。当你需要一些东西刺激你的脑袋进行思考的话,欢迎来这里做客。当你只想轻轻松松让脑袋休息的话,欢迎到Come Travel With Me Facebook Page的相册逛逛。祝大家新年快乐!
飞机抵达首尔机场。同行的团员里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疲累得不想说话的我,免得被误为失礼只好借故上洗手间,离开喧闹人群。一个人一层又一层地开始逛起机场来了。铺满大玻璃镜的首尔机场阳光透彻,有点儿绿意但还不够。没什么心情照相,百无聊赖中也随便照了几张。 终于,开往Handong大学的大巴开动了。听说是将近五小时的车程。也不晓得这五小时是怎么过的,总之就迷迷糊糊被载到了Handong大学的学生宿舍。迷糊中还记得那是个干净整洁的宿舍。安顿一切之后,睡觉时间也到了,灯也熄了。孤独感随着光明的消失瞬间猖獗起来,让人想逃。逃回北京也好,回家也好,总之不是一个人在盛夏的韩国品尝夜的冰凉。虽然我一直都很向往韩国,但是可不可以不要以这种形式? 庆幸的是,我是那种只要看到阳光普照就能提起精神的人。隔天早上,我试着和同房聊聊天,一起到食堂用餐。食堂提供了牛奶、奶油、香肠、番茄、色拉、土豆、面包、鸡蛋、蛋黄酱,营养丰富的早餐。无论是阳光还是早餐,对这一天或整个行程来说都是好的开始。 主办单位善用短短五天研讨会的每分每秒,安排了一天两个讲座两个讨论,傍晚郊游,晚上还有社交活动。每晚忙到晚上十一点,隔天早上七点又开始忙了。他们除了把“可持续发展”各方面尽力塞给大家,同时也很努力透过郊游和食物让大家认识韩国文化。我喜欢韩国餐馆免费供应的各式前菜。还有,如果世界文化遗产包括美食的话,我会投票给石锅拌饭,健康营养又美味。胡萝卜、海带、肉类、鸡蛋、豆芽、青菜、菌类、米饭全到齐了,再配上辣椒酱,简直就是太完美了。 虽然忙得五光十色,可是最重要的还是最后那张文凭。最后一天,每一组得总结这四天来的学习,呈现一个报告。要对才认识几天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总结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已经被塞得满满的行程,还要从中找出隙缝和组员讨论找资料,是为一大挑战。只好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了。同组的韩国同学们很体贴,打包夜宵慰劳大家。他们说韩式炸鸡是韩国大学生最热门的夜宵,可以尝到韩国大学生生活的这一环,熬夜还挺值得的。 “参加会议之后,隔天就回去了?大老远来到韩国就这样结束?”同组的韩国同学问到,“呃… … 因为我没有认识的人,也不知道可以上哪儿去,语言又不通,就只好这样了。” “我呢?我自愿当导游!来我家住吧!” 有点受宠若惊,毕竟才认识几天,却一点戒心也没有,对我那么好。她的妹妹们很开心有个外国人会来她们家住,还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雪糕冰淇淋给我吃。然后悄悄地问她姐姐:“你的朋友怎么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长得可像韩国人了!” 在她家睡了一晚。隔天她带我逛首尔。我们到访景福宫,穿了韩服照了张相。之后走路到附近的一个文化市场。卖的东西都很精致可爱,由于赶时间只能走马看花,买了一些手信。大热天在街边要了一杯爽口的米制饮料。慎重地吃了一顿道别午餐。照样还是上了我喜欢的各式前菜,很健康的牛肉汤还有一碗米饭。之后就上机场了。 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想了很多。这一趟短短的旅行,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新知识,也认识了一些不错的朋友,还体验了韩国文化。这样美好的机会,我却因为自怜和孤独而产生临阵退缩的想法,太愚蠢了。发现自怜是一种很恐怖的病,它蒙蔽了我的双眼,让我看不见上帝所预备给我的美好。如果我继续自怜下去,我将永远都不知道我所经历的是如此美好的事儿。自怜让我失去拥抱美好的能力。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每一段的旅程都好像冥冥之中被安排好了,相互牵连着。来到了这个地方,它将会引领你到下一站。我没有到过北京的话,也不会有机会来到韩国,没有参加这个座谈会,也不曾想过要到英国念这个科目。我总是顾虑太多,担心毕不了业,然后担心毕业之后该怎么办?去哪儿?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借着回味韩国,再次提醒我,一生在神手中。我只管专心仰赖祂,当然前提是尽好本分。 备注:02-08/07/2007到韩国参加Sustainable Development座谈会
血红色的花瓣配上死亡般的黑色花心,Poppy* 象征着残暴极致的战争。当我看见越来越多的路上行人带着纸Poppy别针的时候,晚秋已驾到。上周还金碧辉煌色彩缤纷的树叶,因为几天的狂风暴雨而洒落满地,或被行人践踏,或被汽车狠狠碾过。留下光秃秃的树枝以及摇摇欲坠的几片叶子,等待更严厉冬季降临。树叶辉煌了一秋取而代之的是凄惨凌乱。人生难免遇到一夜晚风,而它足以摧残你的一切。可带着鲜艳暴力色彩的纸Poppy却能够不畏寒风稳妥地强盛地贴在路人的衣服上。一直到十一月的第二个周日——纪念周日(Remembrance Sunday)之后,它才会被取下来,甚至被遗置在某个角落。距离二战结束才不到六十年,人类好像有点儿忘却了战争的可能性,而纸Poppy却让人有种战争在场感。 *Poppy: 虞美人草,罂粟科。主要是纪念一战结束,向往和平,后来广泛为纪念战争。欲知详情,请点击这里。 就如同“世界和平”的愿望从未实现一样,战争也从未停过。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家庭存在的时候,就开启了人类的第一场战役,该隐击杀亚伯。严重的一战二战后,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新形式战争陆续出现,冷战,内战,恐怖袭击甚至家暴。此刻,我还在地球的一个角落和朋友享和平的时候,地球的另一个角落也同时存在着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不知道不表示不存在。例如在这美好的周末,我想让我的脑子好好休息,不看揭露人性丑恶一面的书,可世界却不会因此而和平一天。“战争”是历史只是错觉。我觉得老师在给同学们上历史课的时候,应该加入一些紧迫性和警告,要小朋友们珍惜和平不要随便争吵打架。陈词滥调地背诵历史事件和年份会让人有种“战争离我们很远”的感觉。而当大家把“和平”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战争就悄然而至。 在课堂上讨论引发战争的种种因素。实在是无从考究。因为媒体说真话了吗?是谁书写历史?带着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事实?书本告诉我们的就是事实?那为什么同样是叙述二战,不同国家的教科书却有那么多版本的说法?我觉得无非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争权夺利,然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战胜国或战败国,承受最大痛苦的是无辜的平民百姓。其实,追根究底,引发战争的就是人类的罪性。当我们离开爱和原谅的泉源——上帝越来越远的时候,战争在我们内心酝酿了。“他让我生气了,日后最好不要让我见到他,最好小心点儿!”虽然只是想想而已,可是一根烟蒂不起眼的红光也能燃尽整座森林。 星期日天气转晴,纸Poppy瞬间变得热情友善。象征战争的纸Poppy,摇身一变,变成了和平使者。人类是引发战争的人类,也可以是致力和平的人类。请转告小朋友们,不要上坏人的当,不要中煽风点火的人的计。告诉小朋友:我初到英国不会做饭,有个原住民朋友和我网络聊天时教我做简单中国饭菜。那天在北京住院的夜里,有个马来朋友为了陪伴我,在宿舍有舒服的床不睡而选择睡在医院硬邦邦的椅子上。在韩国的时候,我的韩国朋友邀请我到她家过夜,带我逛首尔还送我上飞机,让我在陌生语言不通的城市不慌不乱。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中国老师耐心指导我才能顺利毕业。一定要像小孩儿见证这些和我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也能向我伸出友谊之手。 好像忘了说,Poppy除了标记战争与死亡同时也是“重生”的符号。纸Poppy让我想起十字架。十字架原先是罗马帝国死刑的象征,如今却成为了上帝与人和好的和平的象征。因为耶稣已为我们担当罪的代价,十字架不再是“死亡”“罪恶”,而成为了“爱”“和平”“希望”的象征。耶稣复活之后见到门徒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他们“Peace be with you”。多么美好的和平信息。人类从此可以借着耶稣而逃脱罪恶的枷锁。更让人感动的是上帝自己愿意下来丑陋的凡间为我们搭和平之路。致力和平不容易,很多时候会被现实弄得垂头丧气,可是只要想到上帝对我这个不配的人类的爱,就会有力量。 不是联合国秘书长,不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不一定要成为安南(Kofi Annan)或者甘地(Mohammad Ghandi)。每个人都有散播和平的责任。提醒自己除了每个生日都祈求世界和平之外,自己也别忘了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成为和平使者。看着教会里用纸罂粟做成的和平花圈,想着外边的晴朗,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珍惜。 Make me a channel of Your peaceLyricist: Sebastian Temple Make me a channel of your peace.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bring your love;Where there is injury your pardon, Lord;And where there’s doubt true …
序 自从在当代文学课上读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之后,自己也很想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我与地坛》,就是那种用生命写作的魄力,让人读的时候能感受到灵魂重量的散文。也许我还没真正经历人生百味,我的思想也还没到那个熟度来刻画文章的深度,但至少我尽力往这个方向写。当我在北京的时候,逛地坛是为了一睹北京年度盛事之一 ——地坛书市,闹哄哄的场面根本尝不到《我与地坛》的味道。相比之下,天坛倒比较像是《我与地坛》的场景。可是若要写属于我自己的《我与地坛》,荒凉却蕴含生命力的圆明园将更为贴切。圆明园的命运就像一个智者向我诉说故事一则。 …… 初次和圆明园见面,是在高中《中国历史》课本上。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我无法想象那是什么样的浩劫,把一个旷世名园变成那几根柱子。心里暗自许愿,有朝一日,一定要到北京看看它。同时,我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喜爱也逐日增加,酝酿了我想上北大这个想法。课余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偶尔会不小心透露这个愿望,但总的来说算是守得还蛮严密的。严密得连自己也差点忘了这个愿望曾经存在。或许是因为心里渐渐地觉得北大实在遥不可及而选择了遗忘。 但如果那是祂的旨意,祂将会用我意想不到的奇妙途径为我铺路。在这里跳过迂回曲折的申请过程以及血泪辛酸史。在梦想实现的当儿,一切的辛苦努力挣扎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好提或者抱怨的。只有感谢。感谢祂给我这个机会,感谢支持我的家人、老师、朋友。然而,上了北大并不是人生的句号,而是一个起点。在北大这四年来,能够好好儿沉浸在中文的世界里,总的来说很享受。这包括了能够用肉眼验证历史书上说的很多事物。例如本身就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上学;老师在提到鲁迅时的严肃和认真,还真让人有种错觉鲁迅还在世;传说中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天安门、长城等就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而圆明园就是我的邻居。 那天,和朋友约了逛园之后,在逛园之前做了点功课。我看了一部有关圆明园的记录片儿,也读了一本有关圆明园遗址的书。得知圆明园在全盛时期的范围涵盖了现在的颐和园、北大、清华的一部分等;重温满族最后一支骑兵是如何没落;好奇八国联军是如何毫无廉耻光明正大地进行抢劫;感受当时爱国心切人士看着无法挽回局面的无奈。若不是尚有少许的春意以及修复了的迷宫,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荒凉是足以让人窒息的。 …… 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抛出去所引起的往事涟漪有:幼儿园的我因为给“米”字加了一个勾而错过第一名。小学时因为不甘美好的星期六午觉时间被剥削而不愿参加合唱团。小六的我为了准备UPSR考试在自己的房间里孜孜不倦地查字典。中学时的课后和趣味相投的同学布置布告板自娱自乐。父亲在我中学时期的周末驾驶七小时接送我学琴。念本科的时候一个人走在下着雨的北京夜晚。又有一天和同屋叫麦当劳外卖看《秒速五厘米》。焦头烂额写毕业论文那么巧忽然住院如今却顺利毕业了。那晚在雅加达的路边摊听爪哇街头艺人唱“往事只能回味”。外婆一直以来的愿望全家团聚最终得以实现她却看不到。我在合唱团跟着小朋友们一起练唱演出。我跟原住民朋友一起售卖手工艺品。当这些画面涌现的时候,恍如昨日,惊觉十年二十年就这样不见了,然而我都完成了些什么?每一个阶段的我如同一个又一个的点串联起来而构成今天的我。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有些事儿还是得发生。不管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它们对于构成现在的我都有着连带关系。或许烧毁的圆明园会比全盛时期的圆明园来得更有魅力。 如同许多被欺负以及曾经被欺负的人一样,在承受屈辱以及惨烈痛苦时都会质问:“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对待我?”我说,人类就是那么地无助,因为战争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史。今天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明天你强大起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就轮到别人问:“为什么?”谁先欺负谁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无聊。在你责怪别人欺负你之前,花几秒钟想想你自己所做过的错事儿,也许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吧?你能确定你一生当中永远不会犯错吗?当你犯错的时候,你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吗?回想你的成长过程,父母亲会因为你在还不懂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幼稚的话伤了他们的心而抛弃你吗?为什么别人可以如此的宽待你,你却不能如此的宽待别人呢?谁烧毁圆明园?在修建圆明园的时候又毁了都少的工匠的性命?这样追问下去是无穷尽的。因此,仇恨是死胡同,唯有凡事都试着去宽恕才有出路。放宽你的胸襟就如同在你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所给予你的那种宽度。这样,大概世界就会和平了吧?但对于高傲自大的人类来说又谈何容易。 纪录片里面有几分钟的画面是圆明园全盛时期的还原图以及介绍。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变成一个园林,中西结合恰到好处的建筑风格,园林之壮观手艺之精湛,圆明园的存在堪称为一个奇迹。听说有人提议要重建圆明园。我想我能明白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很想回到过去哪怕只有一秒的那种感觉,甚至会愿意为了过去的美好而放弃现在所有一切的那种感觉。虽然如此,心里也非常明了一味沉溺于过去只会让人更加惨败。劳民伤财重建圆明园是当前最重要的事吗?确定能建的跟以前一模一样吗?缅怀过去不禁会让人问一些假设的问题,例如:如果八国联军没来过的话,现在的圆明园就会原封不动?可是历史无法假设,也不必去假设。摆在眼前的现实就得去面对,然后调整步伐再出发。 终 想想现在的圆明园,不是挺好的吗?与其它只是一个大家庭的游乐园,倒不如让全世界都见识到它的精湛;与其它只是一个大家庭的度假村,倒不如它是个孕育莘莘学子的地儿。我喜欢《易经》里的“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当生命中遇上八国联军进行浩劫的时候,不要因为缅怀过去的美好而裹足不前,也不要让埋恨记仇的心迷失了你的方向。原谅,忘记过去的美好,然后继续努力,不要停下脚步。或许我可以像圆明园一样:留着一部分——废墟,当教训;还原一部分——迷宫,给回忆安家;让一部分好好强大起来——北大清华,造就更多的人;精心维护未被破坏一部分——颐和园,供世人分享。 注:2007年3月28日逛圆明园
喜好大自然的朋友们,热爱歌舞剧的朋友们,热衷于Lion King狮子王动画片的朋友们以及旅行探险的发烧友们,相信你们若有机会到访这家店,也会像我一样兴奋。今天要为大家隆重呈现National Geographic London Store——一个试图将全世界装在里面的小店。其实它也不小,不过比起伦敦的服装店们,算是比较小的一间。 首先,让我来介绍店面布局。入口的右边摆放过去所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再往右就是它的专属咖啡店。入口的左边是主题展,每几个月都会有不同的展览,只要和旅游或大自然或摄影有关的都会展出。一会儿会重点介绍这一块。由入口往前走,就摆放着地图、文具、玩具。这就是Ground Floor的布局。走到楼梯口,就会看到“世界音乐”光碟摆放在那儿,供耳机可以免费试听,让你大开“耳”界。 接着,往地下一层的楼梯处的墙壁贴满了国家地理杂志历史性旅程的照片。例如:为了拍摄什么而冒着生命危险的探险队抵达了世界哪个角落;哪个探险家挑战了人类的极限完成了什么样的壮举之类的图片。原本半分钟可以走完的楼梯也可以呆上半小时。地下一层摆卖各种适合旅行用的衣物,各种季节天气环境用的衣物应有尽有。间中零散穿插着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的家私和装饰品。喜欢它的试衣间,是中国式的,还贴着字画,有巴巴娘惹的感觉。 最高一层卖旅游书,从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到不为人知的小地儿都有。还有一圈的玻璃箱展出地图手稿、指南针、照片儿等较为珍贵的古董。另外,还有视听区。那天播放的影片是有关多多鸟如何灭绝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久久坐在那边,想东西。都想些什么呢?会不会有一天,人类的后代像我现在一样在观赏Orang Utan如何灭绝的纪录片?多多鸟的羽毛,让我想起Up动画片儿里面的老头和漂亮大鸟所建立的友谊。动画片儿里面引人入胜的场景在现实中是有的,可是它能够永远保持它的姿态吗?人类有义务了解我们所赖之以生存的地球,不是装不知道就没有这回事儿。 重头戏来了!就是主题展览。为什么我认为主题展是重头戏呢?因为,就算你们下次有机会到这里,也不定能看到我所看到的展览,它的展览内容一直在更新。千载难逢,当然珍贵了。说了一堆,到底是什么展览让我那么兴奋呢?请观赏以下图片集,相信你们就会知道了。 为什么他们的头上长草? 这一号人物是不是很熟悉?是在哪儿看过它呀? 这些鹿怎么装上轮子了? 这是斑马还是人? 怪了,鸟儿在她头上干嘛呢? 这个长得像搞破坏的!他要破坏哪个王朝呢? 好可爱的一对非洲青梅竹马。 别小看他们,长大了就是传说中的狮子王以及王后了! 猜得没错!这就是《狮子王》歌舞剧的幕后制作展览。当我在伦敦机场等妹妹的时候就看到《狮子王》歌舞剧的宣传单,心里在想,他们是怎么办到呢?人怎么能以动物的形式表演呢?一定有所局限吧?就拿《狮子王》动画片The circle of life壮观的那一幕来说,应该就做不出来吧?然后心里暗自觉得,还是看动画片好。这就是井底之蛙贻笑大方的想法。看到他们的幕后制作之后,我可以想象场面将会是多么地逼真生动。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看现场的《狮子王》歌舞剧。想法180°转变了。在舞台上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非洲草原已叫人惊叹不已,更何况是那位赋予非洲草原生命气息的创造主呢? 请点击以下网址查看以往的主题展览:http://www.nglondonstore.co.uk/past.html 备注:28/09/2010一个人逛伦敦
当你看到这一篇的题目“温暖”这个字眼的时候,什么样的场景会出现在你眼前呢?在热辣辣阳光底下的海滩散步?亦或者是在厨房里被炉火熏得乌烟瘴气?这些场景恐怕都不会是你看到“温暖”这个字眼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吧?那你想到的场景是什么呢?是不是在有“寒冷”的对比之下才有的“温暖”场景呢?我是这么认为的。 冷飕飕的夜,下着雨。可是,就因为她用最友善的笑容,说出那句:“来我家吃个饭吧!”于是,我正在往她家的路上走着。当我抵达她家的饭厅的时候,被眼前的画面感动良久。在一旁的钢琴;摆好餐具杯具的饭桌点着蜡烛;旁边还有燃着火焰的壁炉;播放着古典音乐。这个画面,在我的脑中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是“温暖”。 那天对我来说也是在英国留学具有象征性的一天。因为那天早上,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用英语在班上做解说。感谢同组的伙伴,简化了很困难的一切。再者,那天晚上也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聊课程以外的事物,让我能够了解同学们多一些,例如:一个英国同学呆过南美、另一个美国同学呆过非洲、又有一个同学已是爸爸级人物了等等。一个人在无亲无故的城市忽然多了一些可以说话的朋友。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温暖”。 虽然这个只是一个起点,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不过那个笑容和那句“来我家吃个饭吧!”是个好预兆。回想我过去到现在的好朋友,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也无法预知我们现在竟然是那么要好的朋友。每每看戏看新闻都直接间接地向我们传播“人心险恶”这个事实,让人听了惊心吊胆。可是,友情却告诉我“有例外。”啊,我明白了!朋友不就是“温暖”的化身吗? 朋友就像音乐,点缀寂静的夜。 朋友是夜里的蜡烛,点亮心中黑暗的角落。 朋友又如冬天里的壁炉,温暖一屋子。 所以,如果有一天,朋友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伤害了你那脆弱的心,请想起他所给过你的温暖。那个曾陪你度过无数寒冷黑暗寂寞的温暖,和那薄弱的杀伤力相较之下,那个伤害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又如果你珍惜你的朋友,那就请记得散发你的温热,让他取暖。 备注:03/11/2010到同学家聚餐
今天,度过了我在英国的第一个生日。没有派对、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等象征生日的事物。可是我却感受到祂的同在,我的生日因此而变得充满意义。 昨天下午被“发展理论”轰炸脑袋两个小时之后,回到宿舍吃点饼干上上网的时候,看到面子书上的生日祝福受宠若惊。晚上到一个韩国阿姨的家参加查经小组,读《歌罗西书》。一群人一起研读上帝的话语,谦卑地接受《圣经》的教导。我感觉得到祂的同在。还有,那杯white tea还真好喝。 再次回到了宿舍。一边和妹妹聊聊天,一边整理隔天要和同学讨论的资料。一直到很累很累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就睡去了。其实根据英国时间,昨天不是我的生日,可是因为在英国,我就多了半天的生日。 5:30a.m.闹钟准时响起,我赖床赖到六点半。正要开始继续读资料的时候,收到马来西亚朋友寄来的短信,心里一阵温热。忽然间很想找个人说说话,于是就拨了电话给她,了解大家的近况。朋友之间的关怀,让我感觉到祂的存在。在还没出门之前,还接到了妈妈以及另一个马来西亚朋友的电话。虽然睡眠不足,可是她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持,我就快乐积极地展开一天的生活。 上午和同学的讨论进行的非常顺利,大家合作愉快,达到了今天要完成的小目标。下午的职业规划讲座虽然有点无聊,可是见到了不同的人,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我昨天还很担心我今天会体力或脑力无法支撑,可是都很顺利。在回家的路上欣赏着英国秋景,我感觉到祂的同在。 在等待教会的合唱团练习的间隔,我和北京台湾友人聊视频。关心彼此在教会的事工,也聊聊我们以前一起事奉的主日学的近况。一直在静音状态的手机原来收到了来自爸爸和小妹的生日祝福短信。有家人和朋友的照顾,让我感觉到祂的同在。 傍晚练习合唱团。唱的诗歌很感人。音乐配上St. Paul教会的装潢,我能感觉祂的在场。练习结束之后,由于太开心,我忍不住告诉一个香港女生我今天生日。真不好意思让她有点儿不知所措,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她我很开心而已。之后我们一伙人到Lansdown吃喝点儿东西。我点了我最爱吃的薯条。虽然在场只有香港女生知道我的生日,可是有大家的陪伴,就已经很足够了。 在普遍上“生日”的定义里,我的生日过得好像有点凄凉。可也是因为没有预期生日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所以每一个生日祝福都显得格外珍贵。谢谢大家。现在快要是别人的生日了,每一天都有人过生日,那就全世界都生日快乐吧!让我用今天练习的曲子来结束这篇文章。 Thou knowest Lord, the secret of our hearts. Shut not, shut not Thy merciful ears unto our prayer, but spare us …
The Secret of England’s Greatness by Thomas Jones Barker (circa 1863) Queen Victoria presenting a Bible in the Audience Chamber at Windsor 这幅画是画家根据事实而想象出来的场景。现实中确实是有这回事儿,可是画出来的场景是画家虚构的。说的是一位非洲大使请教英女皇大不列颠之所以伟大的秘诀。英女皇随后送他一本《圣经》,这就是秘诀。相框除了镶着这幅画,还镶着文字“Thy word is a lamp unto my feet, and a light unto my path. I love Thy commandments above gold, yea above fine gold.” 医院已到了熄灯时间,可外婆还眼睁睁地若有所思。我问“你在想什么?怎么还不睡?” “没什么好想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想也没用。未来的事,上帝会带领,不用去想。” “嗯,那你还不想睡吗?要聊聊天吗?” 她没有回答,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确定她有没有听到我说的话,不过我也选择安静,看看她还想说些什么。她的脑袋那一刻也许正在播放着很多很多地画面,或者她已经有气无力却想慎重地交代我一件很重要的事。良久,她那飘忽的眼神顿时回过神来定睛看着我,说:“依靠主”。 “哎呀,你去那么远,我很想你啊!” 婆婆(客家话的“奶奶”)和安静的外婆性格相反,她比较开朗健谈。我们开心地聊电话,聊做饭。每每几句话,就会穿插着“要依靠主”、“上帝会带领”。我常常逗着问她:“那你有为我向上帝祈祷吗?” “哎呀,每一天都有!最主要是你要依靠主!” “依靠主”是她向我千交代万交代的事儿。那一定很重要了。 这个秘诀从不过时,至少从恒古到现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有人成为了这个秘诀的见证人,因此,这个秘诀也不局限于某个地理位置。外婆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说话虽然有气无力,但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依靠主”。每次和婆婆聊天的时候,她也时刻提醒我“要依靠主”。外婆历经离乡背井、二战、印尼诸多的排华事件、破产等等。婆婆也历经家道中落、离乡背井、二战、早年丧夫等等。可是她们从不埋怨命运坎坷,坚强地活着,珍惜上帝所赐给她们的年日。而她们的秘诀就是“依靠主”。 …
Sir Thomas Chaloner肖像 我之前完全没听说过Sir Thomas Chaloner (1521-1565)这个人。 根据资料,他是英国四代君王的外交官。他的功绩或许对当时的国家社会有影响力,可惜对五百年后的一个游客来说却无关痛痒,当然也不排除那个游客的孤陋寡闻导致她不晓得他的贡献这个因素。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会让我感触良多呢? 在肖像画廊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华服上阵,画廊还有一些文件夹摆放在长椅上供参考。内容大约如此:这套衣服是伊莉莎白女皇几世加冕礼的时候穿的服装,后来在哪个公主的肖像画里又出现了;那个珠宝、那个装饰怎么怎么样;Tudor时代,衣装打扮的讲究甚至比钱财满贯更能赢得社会的敬重。 满廊富丽堂皇的肖像,衬托了Sir Thomas Chaloner的朴素,虽然他卑微地安置在一个小角落,也不难被他吸引过去。他的肖像素黑,只有脸部和手部是亮的。右手提着一个秤,秤的一边是黯淡的金银财宝,秤的另一边是金光闪烁的书本。寓意着知识比财富重要。他左手的拇指和中指的指尖相碰,做出”click”的手势。寓意着时光飞逝,在弹指间就已经过了大半辈子。 暂就先不谈他的贡献,至少他的肖像画有着醍醐灌顶的功效。他提示着财富不是人活着的意义,人生不应该以追求荣华富贵为目标。那么,人怎么能够在这么短暂的人生当中活得有意义?这画廊里摆放着许许多多贵为一国之君的肖像,可是五百年后,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记得他们以及他们的功绩?更何况是平民百姓?因此,名利也走不远。一切都会过去,没有人记得。 “空虚,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传道书12:8)那什么东西能够永远长存,他的价值永不变更的呢?我想那个才是我应该尽全力去追求的。看看智者怎么说? “不要让任何事使你烦恼,使你痛苦;因为青春不能常驻,是空虚的。” (传道书11:10) “趁着你年轻时,要记住你的创造主。趁着衰老的年日未到,你还没有说‘活着毫无意思’, 而太阳、月亮、星辰还没有失去光辉,雨后的云彩尚未消逝时,你要记住祂。” (传道书12:1-2) 小提示: 馆内禁止照相,很抱歉这一篇没有相片儿。不过,官方网页有提供清晰的图片以及说明。有兴趣看它们长什么样子的话,可以点击标题链接“Sir Thomas Chaloner肖像”。其实也可以下载贴上来,可是顾忌版权问题,只好麻烦大家多点击一下鼠标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http://www.npg.org.uk/ 备注:28/09/2010一个人逛伦敦
初到英国,我寄居于坐落在帽子草场(Hatfield)的宿舍——妹妹的温馨小窝。帽子草场的好处之一就是既靠近伦敦又处在城市喧嚣之外。在我还没被课业淹没之际,我很好地善用了帽子草场的好处,逛伦敦。由于妹妹已经开学了,没空陪我,再加上刚落脚英国还没认识几个人,只好展开了一个人的小旅行。 容易担心是我的天性,这次也不例外。担心用太多钱,担心迷路等等。于是我就很精细地计划经济实惠的路线,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却只花一点点儿。结果整个行程花了约六英镑,这还包括了一杯Cappuccino呢;而且计划要看的九个景点都完成了。回到家虽然全身酸痛还病了一场,可是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因为我没有迷路,也没有用很多钱,也看到了我所计划要看的一切。对许多人来说也许是小菜一碟,可对我来说算是一个跃进,认识我的人应该非常了解这一点。 那天,我选择了Leicester Square到Piccadilly Circus附近的景点,沿路逛。我主要是衝着收藏着英国皇家肖像的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以及收藏绝世名师作品的National Gallery而展开的行程。这两个馆其实就已经可以逛一天了,贪婪的我想到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伦敦,当然不能奢侈只逛两个景点。于是,将其余的六个花边景点加进去。 Charing Cross Road闻名于它的二手书店,还听说Harry Potter有在这里取景。也许因为我太匆忙,沿路并没看到二手书店也没有Harry Potter的感觉。接着,就是在Leicester Square。大大小小的售票处,你要看Phantom of the Opera、 Billy Elliot、 Love Never Dies、 Mamma Mia、Oliver Twist 还有?不用担心,他们的剧目应有尽有。 那两个很出名的画廊,我想我不必大费笔墨描写了,有关它们的传说和故事,随便网上搜一搜就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资料了。如果把伦敦的博物馆变成历史书的话,大英博物馆就是《世界史》,国家肖像画廊就是《英国史》,国家画廊就是《西方美术史》。能够和Monet以及Van- Gogh印象派大师的画面对面,实在是久仰大名,触目惊心。 逛累了,就坐在开阔大气的Trafalgar Square吃便当。眼睛意外地看到了一道额外的风景——大笨钟,让我想起Peter Pan卡通片他们飞过大笨钟的那幕。耳朵欣赏着街头艺人吹奏的Beg Pipe。纳闷着怎么这么美好的情景却自个儿在欣赏呢?路还得继续走,下一个景点是英国旅游局,路上那么巧让我碰上了马来西亚旅游局。 走着走着,爱神喷泉Eros Fountain隆重登场。标志着我走了一站地!就是从Leicester Square的地铁站走到Piccadilly Square地铁站。继续寻找我的下一个景点——国家地理杂志专卖店,我承认这一段我有点儿迷路,原来Regent Street那么长。我也很坦白的说我这个时候有点儿体力不支了。人的意志力在体力不支加上迷路的情况下容易动摇,庆幸的是我还是找到它了。虽然很累,可是怎么能错过欧洲最大分行的Water Stone书店呢? …